台中景點|台中公園可是台中精隨的地方呢!


台中景點|台中公園可是台中精隨的地方呢!

我對台中公園的印象深刻!在高中時期,某次在台中公園等人,忽然間有一個”阿姨”等級的女性走了過來,開口就問我說:「600,要嗎?」。那時單純高中生的我可真當下傻眼的迅速離開現場,實在太驚人了!(絕對不是價格貴的驚人,別誤會我耶)。不過那是好久以前了,聽說現在變好很多,雖然是發生這樣的小插曲,不然仍然無法掩蓋台中公園它的歷史性!以下我介紹一下台中公園,大家所忽略的一些景色;

阿新筆記youtube阿新筆記IG阿新筆記粉絲團

 

台中公園景點

(我)點文字會直接到那景點的歷史介紹唷。

湖心亭 望月亭
放送頭 中山與中正橋
更樓 思恩堂

 

以上這些景色,大家都有注意過嗎???其實沒注意景色,有些風景很難入到眼裡,所以帶大家重遊台中公園一趟!然而台中公園除了風景美之外,歷史性更是耐人尋味。

台中公園歷史沿革

台中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砲台山)亦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1900年台灣總督府於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台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此地(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台中公園內),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瑞軒」之私有花園為建地外,並結合台中省城之北門樓、原大墩街東北端的砲台山(東大墩孤丘)為建地,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1903年10月28日落成啟用,初名「中之島公園」,公園初期尚無台中地標-湖心亭。

以下是各紀念物、紀念碑;

台中公園紀念碑、紀念物

(我)點文字會直接到那紀念碑、紀念物的歷史介紹唷。

勝利碑 三角原點與其紀念碑
銅像紀念台 抗日勝利紀念碑 孔子像

台中公園景點歷史介紹

  • 湖心亭: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市定古蹟,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台中市政府的府徽意象來源。日治時期有「雙閣亭」、「弘園閣」、「香閣」之稱,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外圍護欄以鑄鐵式欄桿。主柱上亦設鑄鐵造燈架。屋頂尖端以四脊圓弧交又為頂高設計之造型。開園之初公園內僅有草棚式涼亭一座,為第一代池亭。1908年10月24日,第二代池亭是為了在臺中舉行的「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而建,做為鐵路開通的紀念建築物,當時來台灣主持的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由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引導進入此亭休憩。湖心亭經多次修建,於1985年修繕時,屋瓦改為鍍鋅鐵皮瓦,表面漆以紅色油漆。台中市政府於2007年10月19日再次整修,經古蹟修復委員會討論後,恢復至銅瓦時期的赤銅色屋頂。

  • 望月亭:台灣城北門門樓,今望月亭,台中公園內有兩座望月亭,分別是清光緒時期的北門城明遠樓以及戰後建於砲台山上的望月亭。1.明遠樓:1885年清朝將台灣設為行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計畫將省城由彰化縣署遷至大墩,作為臺灣省城,故於1889年派台灣府台灣縣知縣黃承乙負責建城以及吳鸞旂擔任財務總管,城垣分為八門、四樓,其中大北門立於今自由路台中公園入口處附近,名為坎孚門,門上樓名為明遠,後因劉銘傳去職而中止建城而荒廢。日治時期,台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1903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為台中公園最久歷史的一個紀念物。2.望月亭:位於砲台山山頂處,台灣光復後1948年興建。

  • 吳鸞旂公館的更樓清光緒1889年,台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莊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之公館(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台灣光復後,後代吳子瑜將該公館賣給國大代表顏欽賢。1951年,當時市長楊基先計畫籌建台中孔廟,顏為表贊助之意,將公館及土地廉價賣給台中市政府,作為興建孔子廟用地。後因不宜建孔廟,經台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為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物。

  • 放送頭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台,此播音台為台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台灣目前僅有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台中公園內各存一座。[來源請求]台灣光復後,由中國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 思恩堂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台中思恩堂,創立於1949年。當時基督教中國佈道會派上海沈保羅牧師來台設立教會,最初設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教會聚會(今太平路國語禮拜堂)。後因人數暴增而另尋場地,於1952年遷建於現址,並經總統蔣中正親題「思恩堂」墨寶,於2月14日舉行獻堂禮拜。

 

台中公園紀念碑歷史介紹

抗日勝利紀念碑

建於1908年,為紀念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台灣的貢獻,因此在砲台山上立了大理石雕像。台灣光復後1947年,大理石雕像被拆建為抗日紀念碑。

勝利碑

此碑基座原為台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台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台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招忠碑」,為祭祀領台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台

灣光復後再改為勝利碑。

三角原點與其紀念碑

1898年,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設立,1900年8月於砲台山設置主三等三角點第89號,以此為原點展開台灣史上第一次的三角測量,由監督官池田文友及技手大江狷三郎進行觀測,得到經緯度為東京120度41分45秒,北緯24度9分30秒,方位角為17度44分45秒(台中原點至主點第30號葫蘆墩方向),此經緯度一直沿用到1902年,布袋嘴原點由海軍水路部觀測得到經緯度,因其數據較為精準(經緯度小數以下2位),改算台中原點經緯度為東經120度40分6.24秒,北緯24度8分34.39秒,布袋嘴原點後稱三角原點B,台中原點稱三角原點A,由此改算全台三角點經緯度,台中原點亦為直角縱橫線(地籍座標)原點,原點旁另有兩個三角點,三等三角點第120號和第160號,此兩點為台中原點引照點,可在原點毀壞或遺失時,根據原來和引照點之間的相對關係,重新補立原點。1984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但碑文上記載此設於1898年,實為謬誤。

銅像紀念台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台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台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1947年,台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孔子像

台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台中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台中公園內的縣社台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1973年,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最近更新時間 2015 年 07 月 21 日


延伸閱讀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